來源:YAHOO!股市
Yahoo奇摩房地產編輯部2024年1月29日 週一 上午9:12
全國購屋痛苦指數再創歷史新高,民眾期待房價有感滑落,尤其看到政府打房政策頻出,台灣少子化狀況愈來愈嚴重,新房供給卻不停歇,認為房價應該要下跌,但有民眾發現,雖然看到部分區域房價指數下跌,為何實際看屋房價卻攀升?
據內政部官網表示,2023年第3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,全國房貸負擔率為42.25%,較上季微幅上升0.16%,也較2022年同季上升1.7%,主要受到中位數住宅價格上升,導致購屋負擔微幅加重。有購屋痛苦指數之稱的全國房價所得比,已經來到9.82,同樣再創歷史新高。
六都中房貸壓力以台北市67.13最大、新北市55.35居次,其他縣市房貸負擔率則多界於3成至4成間,其中新竹縣、雲林縣、花蓮縣、澎湖縣及金門縣本季負擔率較上季微幅下降,購屋負擔略為減輕。
全台僅剩嘉義縣、屏東縣、基隆市的房貸負擔率,維持低於3成,民眾房貸負擔較輕、屬合理負擔範圍。
統計數字顯示房價在下跌? 正確房價指數該這樣解讀
購屋負擔如此沉重,房價是否會下修?成為民眾矚目焦點,網路上常見房價統計數據,有時區域出現房價下跌狀況,但實際看屋後,卻發現房價不跌反漲,究竟發生什麼事?
網路所說的房價下跌,經常是以平均成交房價做基準比較,樂居研究部主管謝銘元表示,平均房價代表的是一籃子的房價,透過統計方法所算出來的房價,或許你會聯想到股價指數,但和股價最大差異在於,同一支股票的價格都是一樣,而房地產具有「異質性」,每一個房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會因為樓層、面向、格局等價格就會不同。
當平均成交價格跟實際情形背離時,最主要有三個原因:
第一個平均房價數字是有盲點的,要看預售屋跟二手成屋的價量結構,第二,同一個行政區域的不同生活圈,房價也會有很大的差異。最後,當成交量較少時,我們需要細看個別社區的成交行情,以免被整體數據所誤導。
台灣最常見研究房市趨勢有兩大房價指數,也就是國泰房價指數和信義房價指數,在計算房價指數時,通常會取一些「標準住宅」來當樣本,並長期追蹤這些樣本來判斷房價漲跌。
謝銘元解釋,信義房價指數有2特色,例如只選取純住產品、排除預售物件、排除偏差樣本,像是工業住宅、屋齡偏高之成交物件等,相當於中古屋市場。
資料則是採用信義房屋的全台成交數據,每季公佈一次,因為信義房屋年度的交易量占全體約8%,具有代表性。
至於國泰房價指數有3特點,像是每季公佈一次計算預售屋和新成屋當季新開案的市調資料(非實際交易)。
區域房價指數也可能會受到樣本數較少的影響,也就是說,如果當季有總銷大的案子開案、或是新開個案是高價住宅,房價波動就會很大;謝銘元也建議,要觀察數季的趨勢,而非當季的指數價格變化。
預售屋領漲不會領跌 建商不輕易降價「有原因」
謝銘元說明,拿信義房價指數和國泰房價指數交叉比對,會發現預售屋領漲但不會領跌。從圖表可看出,預售屋市場在2018年中就開始明顯起漲,中古屋一直到2020年才有明顯的漲幅。
也就是說,空頭市場時中古屋會先領跌,因為缺錢或是想賣的屋主,會直接把房子賣掉,不會硬撐。
而建商預售屋銷售不會輕易降價,最主要的原因是銷售到一半的預售案很難降價,因為一降價,不但沒有辦法加速銷售,反而會造成前面賣出去的戶別來退戶。
未開案的預售案雖然有可能降價,但大部分的狀況是轉成先建後售的模式,所以在房市走空時,整個預售案市場推案量會大幅下降,但降價會落後中古屋或成屋的個案,畢竟預售案的降價動機是比成屋低很多的,不過預售案一旦降價,降幅就會比較劇烈。
最後謝銘元強調,在統計房價的時候,如果用錯方法解讀出來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,所以學會正確解讀房價指數,才不會被誤導。
點閱: 16